在机器狗Unitree B2与学生共研、人形机器人G1与市民共舞的生动场景背后,一场由嘉定企业引领的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创新潮正悄然涌动。上海戴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戴世智能”)通过自研惯性传感器(IMU),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,更以“车规级基因移植”赋能机器人产业,推动人形机器人向更高精度、更泛场景加速进化。
全栈自研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
长期被ADI、EPSON等国际大厂垄断的高性能IMU市场,因国产化率不足5%导致民用产品成本居高不下。戴世智能选择“硬件+底软+算法”全栈自研路线,在嘉定建设研发中心和工厂,实现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自主可控。
“同一级别产品,国外售价200美元,我们定价200元,精度更高且支持定制化。”戴世智能副总经理陆海峰透露,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自适应滤波算法,其IMU在电磁干扰、无高精度地图支持的复杂环境中,仍能保持稳定定位与动态平衡,解决传统机器人依赖固定轨道或高精度地图的痛点。
车规级标准赋能机器人升级
戴世智能将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的可靠性标准导入人形机器人开发,实现技术迁移的“降维打击”。
生态共建催生产业裂变
戴世智能的突破不仅在于技术,更在于对产业生态的赋能:
嘉定:机器人产业新高地
作为上海五大新城之一,嘉定依托汽车产业链基础,正打造“汽车+机器人”双轮驱动的创新生态。
随着戴世智能等企业的创新突破,嘉定正从“汽车城”向“机器人产业高地”跃迁。这场由核心部件创新引发的产业裂变,不仅将重塑人形机器人市场格局,更将为中国智造注入新动能。正如陆海峰所言:“我们期待与生态伙伴共建标准,推动IMU从‘国产替代’迈向‘全球领先’。”